11月16日,正值暨南大学119周年校庆日当日,外国语学院20多位91级校友,怀着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思念,从新加坡、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澳门、深圳、清远等地,不辞万里,奔赴广州,相约齐聚暨南园,共同奔赴这场毕业30周年的青春之约。

学院院长蒲若茜、党委书记陈文举、办公室主任陈俏君,和应邀出席的戴伟华、古伟芳、张丽梅、陈垣光、钟小洛、陈曾民6位老教师代表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与校友们欢聚一堂,共话当年事,畅聊今日成长。

蒲若茜院长对返校的校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校友们全面介绍了学院近年的发展情况,重点展示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的成效,让校友们直观感受到学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与蓬勃向上的奋进姿态。她邀大家重忆校园岁月、共话青春情谊,并希望校友们一如既往关注支持学院发展。
陈文举书记热烈欢迎校友们回“家”,向长期关心支持学院发展的老教师表达诚挚谢意。他表示,校友们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最自豪的名片,外国语学院是校友们永远的家园,希望校友们常回家看看,并围绕巩固校友合作、深化校企协同、实现资源共享提出殷切期望。
座谈会上,时光仿佛倒流。校友们逐一讲述工作近况,追忆美好的大学时光,感恩母校与老师的悉心培育,高度赞誉学校和学院的发展成就,并表示将持续关注学院发展,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老师们笑谈同学们当年在校时的学习与生活、认真与顽皮,同学们则回忆起被点名的紧张、请教后的豁然。学院原党委书记古伟芳如数家珍地回忆学生的求学往事,笑言很高兴看到大家的成长,勉励校友们脚踏实地,在各自岗位发光发热,叮嘱校友们常回母校,共叙师生情、校友情。
原外语系主任戴伟华教授肯定校友们的工作成就,笑言退休后仍“每日拾句”,中英互译,自号“聚宝盆”。“活到老,学到老”,他说,“你们中年了,我也得继续做榜样。”掌声与笑声交织,仿佛又回到三十年前的课堂。

张丽梅老师动情地说:“You are still vigorous and energetic. I’m so proud of you”。 陈曾民老师分享了自己选择“教师”作为职业的自豪与无悔。钟小洛老师回忆起1993年给同学们上外贸英语课程的情景,勉励校友们继续发挥暨大外语人精神,勇敢面对全球经济的新挑战。陈垣光老师分享自己的退休生活,寄语同学们在奋斗的同时保重身体,注重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来自澳大利亚的尹美波校友哽咽提及,当年戴老师为她撰写的推荐信,“文笔精湛,字字见我”,成为她留学路上最坚实的助力。“那一封信,是我一生的财富。”她还说,“暨大对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学会了包容与多元,这里是我心灵的故乡”。一句话,道尽众人心声: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教诲,让我们在人生长路上行稳致远。

“万里归来颜愈少,此心安处是吾乡。”何盛梅校友在发言中引用苏轼的词,表达了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她说,大学同学的情谊历久弥新,尽管大家已经毕业30年,但再次相聚时,仿佛从未分离。
来自澳门、现任澳门中华总商会附设青洲中学副校长的李柏辉校友回忆起大学期间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逐步成长的往事。成为教师后,他接过“接力棒”,在教书育人中传承这份暨南情怀。
彭月梅校友对当年求学时所得到老师们的关爱和帮助、以及与同学并肩面对学业挑战、互帮互助的情谊念念不忘。说到动情处,她现场轻唱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引来全场的应和,表达对母校和老师们的爱。
座谈后,师生们移步明湖餐厅共进午餐,并沿着校园小径缓行,重寻旧日印记,丈量青春,封存岁月。

此次校友返校活动,不仅加深了校友对母校的情感认同,更搭建起学院与校友沟通协作的坚实桥梁。未来,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友合作,构建“校友助力学院发展、学院支持校友成长”的良性互动格局,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愿我们共同的家园——暨南大学
桃李芬芳,枝繁叶茂;
愿校友们身体康健,平安顺遂;
愿我们下一次重逢,仍如今日——
心里有梦,眼里有光,共话新篇章。
文/图 段文慧
责编 史晓红
初审 陈俏君
复审 李磊
终审 陈文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