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的学术思想之花其一:“哈罗德·布鲁姆论莎士比亚”

来源:外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6-09-14

2016910日,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学术教师节。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院长张龙海教授莅临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暨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哈罗德·布鲁姆论莎士比亚”的精彩讲座。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蒲若茜主持讲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程倩教授以及外国语学院广大师生参加讲座。 

张教授曾为美国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后,师从布鲁姆教授。张教授选择这一话题,首先为纪念才情绝冠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同时也是对恩师布鲁姆教授学术之传播与传承。

_DSF9051_副本.jpg

张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总结哈罗德·布鲁姆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论述。第一,马洛的影响和莎士比亚的焦虑。布鲁姆教授首先从人生经历和早期创作方面将莎士比亚与马洛进行比较,以说明马洛对莎士比亚的巨大影响以及莎士比亚产生焦虑的原因。例如,莎翁的历史剧如《亨利六世》和《理查德三世》明显受到马洛《爱德华二世》的影响。然而,在布鲁姆看来,正是诗学误读这个产生影响的焦虑的源头促使莎士比亚不断学习,不断突破,不断反抗,从而创造出超越马洛的福斯塔夫、哈姆雷特、夏洛克等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张龙海教授进一步举毛泽东反陆游《咏梅词》之意创作《卜算子·咏梅》的例子来说明影响的焦虑对创作者的积极影响。第二,莎士比亚创造人类个性。莎翁用天才般的语言创造人物性格,其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栩栩如生,作品的魅力显然和作家的写作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张教授带领大家仔细品读了著名莎剧《李尔王》中莎翁对李尔王及其女儿们的人物性格刻画。第三,莎士比亚与剧中人物。布鲁姆教授从全新的视角解读莎剧,与一般历史自传研究不同,他探究剧中人物对莎士比亚的影响,阐释自我偷听在莎士比亚刻画人物形象时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引起蒲若茜教授的共鸣,在20年的学术研究经历中,她见证了不少文学作品影响,甚至改变人生的例子,同时赞赏布鲁姆教授能将这一视角引入莎剧解读中的新意。张教授还从布鲁姆论莎士比亚中总结出哈姆雷特这一重要人物形象与莎士比亚自己人生经历的重要联系。

讲座接近尾声,学子们从影响的焦虑和误读等方面提出问题,与张教授碰撞出学术思想的灿烂火花。张教授对有关莎翁的奇闻轶事信手拈来,对中西经典文学作品如数家珍,其解读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地阐释经典文学作品,博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供稿:刘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