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陈出新,“小”题大做——潘海华教授讲座纪要

来源:外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5-03-19

2015315晚七点第二文科楼100室,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迎来了潘海华教授。潘海华教授是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华中科技大中文系及湖南大学语言学系客座教授,兼任《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Language Research(韩国)编委。此次我院荣幸邀请到潘教授做讲座,题为“论‘都’的语义及全称量化的复杂性”,外国语学院院长宫齐教授主持了讲座,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及华文学院的教师聆听了讲座。

IMG_0086.JPG

“都”字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汉字之一。但是潘海华教授由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的“都”字三分说切入题目,用Heim的量化三分结构理论为基础,用量化算子、限定域、核心域阐释“都”字的三个意义用法:都1:全称;都2:意外;都3:已经。加之例句并指出其中不同:1、那些书我都看了;2连邵老师都来了;3、都大姑娘了。他指出“都”与前面的量化算子所指谓的复数性集合相关联,谓语所指的事物分配给该复数性集合中的每个个体。教授得出结论:“都”不只是有全称量词的用法,如果“都”与句子中前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则显示其穷尽性,并带有反预期的作用。例如:连邵老师都来了,结构由话题决定;如果“都”字与句子后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则句子具有对比焦点,其背景焦点的划分具有排他性,背景显示其全称量化域,焦点显示其核心域。例如:都大姑娘了。其中量化域是有序的,按照其层级重要性排列。在蒋静忠、潘海华的论文中,将“都”字分为两大类,一类“都1”量化无序,其中又可分为有排他与无排他两种;另一类为“都2”量化有序,按重要性排列,其中也可细分为有排他与无排他两种。其中教授表明排他性的关键是映射结构而非词汇意义。参照Beaver & Clark关于alwaysonly区别的论文,“都”涵盖了这两个词的用法。Kiss在测试对比焦点的论文中所用的方法也从侧面印证此结论,即“都”不只有穷尽算子的用法。教授旁征博引,力图通过“都”的意义讨论建立涵盖所有用法的语义公式。

IMG_0152.JPG

讲座结束,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与老师积极互动,对老师的观点表示赞同的同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见解,气氛热烈,也让语言学各个方向的知识得以传播交流。在座的各位研究生同学既学到了教授所做的讲座中的知识点更多的是学习到了教授以及在座各位教授们的学术精神。最后宫齐院长作总结,希望我们都能够“小”题大做来做学术,从小问题、小现象中挖掘大学问。

 

 供稿:王全智 李想 张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