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教授系列讲座纪要之七——西方理论评介

来源:外语学院 发布时间:2014-09-28

922日上午,凌津奇教授系列讲座即将接近尾声,在此次讲座上他对萨伊德的《游走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话题涵盖了民族主义、现代性(modernity)、政治文本化现象等问题,其间还与大家分享了如何理性对待理论的态度,现场氛围融洽。

讲座一开始,凌教授就敏锐地指出,研究后殖民批评的学者必须得会处理民族主义问题,必须得吃透后结构主义和德里达,否则难以把握后殖民主义,而后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萨伊德的游走理论,这是一种思维和语言过程。不管是后殖民批评还是后现代主义,有一点是人人想要避而不谈的,即现代性(Modernity)。这个概念主要指“现代状况”,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比如当代社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法制就是现代的绝佳例证。其间谈到了西方知识分子与国内知识分子的差异,西方知识分子注重极端的个体化的想法,他们所提倡的后现代主义就是要完全颠覆西方现有的资本主义体制,而国内学者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把握稍有偏差。

接着,凌教授细谈了西方政治文本化的现象是资本全球化不平衡的产物,60年代之后,西方激进的知识分子希望改变资本主义现状,所以在文本符号里做文章。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情感(affect)密切相关,它反对历史主义,讲究后现代感知,而传统文学讲究美感。

就对待理论的态度问题,凌教授指出在萨伊德的世俗理论(Secular Criticism)一文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意识(critical consciousness),即学理论要总能看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保持与理论的距离,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理论,这也是学术人格的核心。他认为,后现代思路是很平民化的思路,怀揣“贵族化”观念而轻视文学的思路是错误的,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研究者思路。面对听众提出的如何学习理论的问题,他进一步提出,理论从来都不是被动接受的,研究者应该具有独立精神,不屈从于权威意见,学会挑战正统(Defy orthodoxy)。研究文学不是要证明理论的正确性,而是要检验其正确性,因此得全面涉猎各种理论,从而得知如何抵制或拓展某些理论。

最后,当听众问到“国内研究缺乏形式研究,那什么才是形式”时,凌教授再一次让大家醍醐灌顶。他首先指出形式可以是短篇、长篇或是结构,可以是任何东西,而形式主义不等于形式,形式主义是把形式推到了极端。研究文学必须得研究其虚构性,即研究其形式,因此叙事学比较符合我国国情,是更接近文学形式的研究。

整场讲座氛围轻松融洽,凌教授幽默风趣的话语不时引发阵阵笑声,他对理论的独到见解和国际国内学术研究现状深刻睿智的分析,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供稿:李爽